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数学园地 正文

中国数学会

作者:公共教学部时间:2015-07-11点击数:

古代数学的辉煌

早在周代,“数(学)”已是官学中必授的“六艺”之一。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古代数学已形成严格遵循十进位值制的筹算记数系统,曾受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的盛赞,对人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臻于顶峰。两汉时期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勾股定理的明确文字记载之一;《九章算术》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数学经典,其中包含了“方程术”“正负术”“开方术”“盈不足术”等具有世界意义的成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数学家的工作中已出现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证思想,如赵爽勾股定理证明、刘徽计算圆周率的“割圆术”、祖冲之父子对球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刘、祖的工作包含了无穷小算法和极限思想的雏形,均可与古希腊数学家相应的工作媲美。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宋元数学,则是以解方程为中心创造算法的卓越时代。从两汉到宋元,中国数学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并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

明代以后,中国数学的发展陷于停滞,并随着西方近代数学的崛起而日趋落后。

西方数学的传播

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是中国传统数学滞缓发展和西方数学逐渐传入的过渡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两次西方数学传播的高潮。

第一次是在17~18世纪初。1606年,中国学者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完成了欧几里得《原本》前6卷的中文翻译,并于翌年正式刊刻出版,定名《几何原本》,中文数学名词“几何”由此而来。17世纪中叶以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西方初等数学知识,如三角学、透视学、代数学等也部分传入中国,特别是在17世纪50年代,发明不久的对数也传入中国。

第二次高潮始于19世纪中叶。除了初等数学,这一时期传入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级数论、概率论等近代数学。1859年,清代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历合作出版的《代微积拾级》是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微积分著作。李善兰在翻译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中文数学名词,其中如函数、微分、积分、级数、切线、法线、渐近线、抛物线、双曲线、指数、多项式、代数等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

李善兰还与他人合作翻译了德摩根《代数学》等其他许多西方著作。比李善兰稍晚的另一位数学家华蘅芳也翻译出版了《微积溯源》《决疑数学》等多种数学著作,其中《决疑数学》是在中国流传的第一部概率论著作。

西方数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中国现代数学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与科学基础的限制,总体功效并不显著。中国现代数学的真正开拓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兴办高等数学教育是其重要标志。

高等数学教育的兴办

20 世纪初,在科学与民主的高涨声中,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征程。

1912年,中国第一个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成立(当时叫“数学门”,1918年改“门”称“系”),是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开端。当时主持数学系的冯祖荀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派赴日本的31名留学生之一,也是迄今所知出国专习数学最早的中国留学生之一。比他稍晚的郑之蕃,于1907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数学,1911年回国,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清华大学算学系的创建人之一。

在这一时期成立数学系的还有: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这是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许多人放弃了国外的优裕环境,为发展中华故土的数学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如何鲁、胡明复、姜立夫、熊庆来、杨武之、陈建功、苏步青、孙光远、陈荩民、曾昭安。与此同时,一批在国内成长的数学家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如傅种孙、程廷熙、刘正

| 1 2 3 > >>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淄博经济开发区姜荫路2018号